周磊:我的工匠父亲和工匠律师的我
2017-04-124224昨天在长沙回天津的飞机上一路阅读人和人律师事务所出的所刊《人和人法视界》,领悟江帆主任的深情寄语,刊中大量案例研究和实务文章彰显了人和人律师的专业!而最最喜欢的,是周磊律师写的《我的工匠父亲和工匠律师的我》!
——金诺李海波
我的工匠父亲和工匠律师的我
人和人律师事务所 高端民商诉讼部 部长
周磊
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,读后,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我的父亲。在我的心里,父亲是个纯粹的工匠。用传统的话讲,父亲是手艺人。只不过父亲的手艺是现代人很少接触的。父亲手艺有三项:雕佛像、给佛像贴金、做国漆。特别是贴金和做国漆,师承爷爷,已到出神入化的境地。父亲八十年代末便到香港打工,后来陆续到东南亚一些大寺庙做手艺,很多住持大师傅都对父亲的手艺赞誉有加。之所以说父亲是个纯粹的工匠,是因为我觉得父亲具备了一个工匠应当具备的精神:勤奋、精益求精、正直和守规矩。
父亲是特别勤奋的。给佛像贴金,要先刷一遍国漆(即生漆)。对生漆的拿捏是很微妙的,受制于温度、湿度、光线、风力。生漆刷好后,三、四个小时就要将黄金贴上去,否则就要浪费。父亲经常是晚上八、九点刷完生漆,睡三、四个小时就起床贴金,直至天明,白天又继续做工。我的叔叔也曾随父亲一起打工,可能叔叔是爷爷、奶奶满崽的缘故,人懒散一点。父亲经常跟叔叔讲,做事就要用心做,双手伸直,灌上劲,做完再休息,否则事没做好又浪费了时间。父亲现在已不再外出打工了,可仍然闲不住,因为爱喝酒,自己又学会了酿高度白酒。酿酒是个非常辛苦的活。每年酿一两千斤高粱酒,除了自己喝并储藏一些(说是等他孙子能喝酒了再开坛),就是供应给我们律所几百斤、我的一帮“狐朋狗友”几百斤。我们姐弟三人装修的房子所需的木地板,都是父亲自己不断种树,砍伐后锯成板子,用水煮出油脂再打上工字槽。估计再买几套房子装修也用不完。他现在每每给我开玩笑,说每天一睁眼,就有近百张嘴向他要吃的,因为家里养了六十几只鸡,还有鸭、鹅,真是个闲不住的老鬼。
父亲在自己的手艺上是精益求精的。八十年代以前,是很少有人请雕佛像的,做国漆的也很少,只能做现代的化工漆。可父亲只在爷爷那里学了国漆手艺,所以父亲会去看有关化工漆的书籍,自己学习。我很纳闷,只读了小学四年的父亲是怎么看懂那些奇奇怪怪的化学术语的(我更纳闷的一件事是他在大陆雕好的佛像,比如天王殿的四大天王,有屋栋那么高,要运到东南亚那边的寺庙,他从没请人帮过忙,他是怎么办好那些复杂的通关手续的呢?)。佛像雕好后,是没有灵气的。在贴金前要通过打磨,就是用粉笔大小的小石条不断打磨,让人看到佛像的外衣像飘起来一样,耗时耗力。我看了都觉得繁琐。可父亲从不马虎,一遍又一遍,非要达到他自认的最佳效果,我想堪称艺术效果吧!在一九八九年之前,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,父亲基本没有在大陆做过自己的传统手艺,父亲到香港后,不断的向香港的老师傅们请教、学习。最后,他的手艺受到东南亚很多大寺庙住持师傅的高度赞誉。
父亲是个正直的人。他常说,他是个打工的,靠力气赚钱。端人家的碗,就要服人家管,全心全意为东家做事。投机取巧、偷奸耍滑只会砸了自己的饭碗,心正才能做得长久。如果是包工,贴金时剩下的边角余料或者一些珍贵的木材,父亲一定要交还给寺庙住持师傅的。父亲酿的酒,品质是很好的。有人问父亲,没有专门学过酿酒,怎么酒的品质比那些专门酿酒的人酿出来的还要好?父亲说,不是酒不好,是人不好,为了赚钱,往酒里加酒精、加催化剂,酒肯定不会好。父亲也是一个特别守规矩的人。比如在东家吃饭,要坐固定的座位,双手要夹紧,不能占太多地方,筷子不能老往最好的菜碗里伸。最能体现父亲守规矩的是关于抽烟、喝酒和美食。父亲的酒瘾和烟瘾特别大,又是个美食家(当然如蛇、青蛙、乌龟等野味之类他是不吃的,他说,阎王爷没规定这些东西能吃)。特别是酒瘾大,现在一天还要喝一斤左右的自酿高度白酒,早餐都要喝一杯。可父亲只要到寺庙做事,无论多久,烟、酒、荤是不沾的,因为他说佛门清静地,要守规矩,否则僧人们是会嫌弃的。真不知道他是如何克制得住的。
我想,我作为一名律师,特别是一家公司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,同样须具备父亲的工匠精神。
律师是个终身学习的职业,在课堂所学的那点知识,不可能让我们受用终身。更何况我是一个半路出家,没有受过正规法学教育的律师,更是一刻也不能放松学习。勤奋是弥补自己专业知识不足的唯一法宝。所以从参加工作那天起,我保证平均每天有两小时的阅读量,周末有时间一定要图书馆自修一天。最高法的民商事案例,我是时刻紧盯着的。最高法专家们写的文章,我是一定认真拜读并做笔记的。电视基本不看,上网不用说,我不太会也不喜欢用电脑,避免浪费时间。我想在知识与能力之间,只隔了一张纸,捅破这张纸靠的只能是勤奋与思考。
律师工作一定要精益求精。打仗不能纸上谈兵,但律师职业必须在纸上和笔头上见功夫。民事案件可类型化,这是矛盾的普遍性。但每一个案件有其特殊性,理论功底再好,经验再丰富,不可能精准的判断案件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所以,我的团队规定的标准办案流程中,有三十三个环节,要写二十二份文书。只有当我不断用书写的方式整理技术思路,才能发现自己单纯的思考是有不周全之处的,甚至存在纰漏。同时这也让我对案件事实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,以致在向客户做技术展示和开庭时,达到闭卷的效果。案件的时间、事实、数据烂熟于胸,数据小数点后几位都能记得清。最起码让客户和法官觉得你是一位敬业的律师。
做好一个律师,更须心正,持王道者方得天下。正,首在体现对法律的敬仰。不管你持何种法学派别的观点,但不能做墙头草,风吹两边倒。在这个案件中,你反对的法律观点,在另一个案件你又拿来当金科玉律,除非你发现原来反对的观点是正确的。尽管律师以服务当事人为目的,但你可以选择拒绝那些诉求与你所持技术观点不一致的客户,坚守你心中所追求的公平与正义。其次在于尊重客观事实。其实法官的经验比我们丰富的多。大量的案件,即使没有证据,法官凭经验就知道背后的故事。企图运用证据规则来违背诚信原则,破坏的就是法治生态。大量缠诉缠访的案件,在于案件的客观事实没有查清。当每个当事人不能感受到公平与正义时,司法权威也极大受到损害。律师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员,违背客观事实,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在我看来,让上帝的归上帝,让凯撒的归凯撒,才是法律的王道。
父亲这个可恨又可爱的老鬼,其工匠精神深深影响着我,但也给我遗传了一个坏基因,那就是酒瘾。每当主任考虑我的身体原因不让我喝酒,我真的馋的吞口水。父亲的身体还算硬朗,胃口比我还好,酒仍然是每餐不断。前几年,我跟他讲:“伢老倌,你年纪也大了,吃东西吃个七、八成饱,酒浅尝就行,有益于身体健康。”父亲回答我:“你这是读了几句书讲鬼话。你跟着我来做事,每天出几身汗试试。八成饱?十二成饱都少了。酒不喝过瘾,不如不喝。”想想也有道理,随他去吧!只是早几日回家,说去医院体检,发现小腿有个囊肿,医生建议手术,希望佛祖保佑他早日康复,健康长寿。等他孙子能喝酒了,再打开他那珍藏版的高粱酒,好好陪他喝几盅!